發(fā)布日期:2019-02-01
2018年11月,國際神經科學專業(yè)期刊《Experimental Neurology》發(fā)表了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團隊“脊髓損傷修復”的驗證試驗結果,證明了我國李曉光教授團隊在應用生物活性材料激活成年內源性神經發(fā)生修復脊髓損傷方面的研究結果真實可靠,并且具有高度可重復性,標志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成年“神經元再生”修復中樞神經損傷的新模式。該驗證試驗是在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Thomas C.Südhof教授提議及推動下進行的。
此次驗證試驗結果的發(fā)表引起了神經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國際神經領域權威科學家、德國最高科研獎獲得者、德國科學院院士Frank Bradke教授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發(fā)表的“Reproducibility The key towards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ments?”一文中對驗證結果進行了評論:“此次中美合作的成功意義非凡,不僅克服了脊髓損傷修復合作中的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障礙,也為其他脊髓損傷研究合作起到了典范作用,更為NT-3殼聚糖生物活性材料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廣闊前景,一旦該生物活性材料成功應用于臨床,必將是中樞神經損傷修復領域里程碑式的進步和革新”。不僅如此,F(xiàn)rank Bradke教授也高度肯定了李曉光教授團隊將NT-3殼聚糖活性材料應用于非人靈長類恒河猴的研究成果(該成果“NT3-chitosanenables de novo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monkeys after spinalcord injury”于2018年5月發(fā)表于PNAS)。同時,F(xiàn)rank Bradke教授評估了李曉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臨床應用的可行性。他認為,此種治療手段雖有手術風險,但在極大程度上避免了腫瘤形成,具有十分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意義。
2015年,李曉光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同刊發(fā)表了兩篇文章,闡述了一種全新的脊髓損傷修復研究方法,即利用自主研發(fā)的生物活性材料為成年脊髓處于靜息狀態(tài)的內源神經干細胞提供了良好的微環(huán)境,引導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為“新生神經元”,并成功修復了成年哺乳類動物大鼠脊髓損傷。該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了新生神經元構成的局域網絡可作為重新連接上下行感覺與運動信息“中繼站”的脊髓再生新模式,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來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