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方案內容,提升攻堅任務包含中心鄉鎮衛生院提質升級,每個縣(市、區)選擇不超過3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建成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基本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服務能力,通過驗收的省財政給予每所500萬元獎勵性補助;薄弱鄉鎮衛生院補短達標,三年內市、縣兩級政府支持1000所薄弱鄉鎮衛生院(含縣域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標準化改造,加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全覆蓋;通過資金引導、技術支援,五年內在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打造“五個100”實踐樣板;村衛生室公有化標準化建設,要求各地實行政府建設、鄉鎮衛生院管理、鄉村醫生無償使用,到2025年公有產權村衛生室占比達90%以上;加快醫學信息技術普及應用,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實現遠程醫療衛生服務鄉村全覆蓋,推動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配置應用醫學(含中醫)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改革攻堅任務包含高質量建設縣域醫共體,拓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范圍,完善醫保支付政策,推進實施分級診療制度,強化投入責任,完善保障激勵機制,完善職稱晉升傾斜政策,盤活用好縣域編制資源,壯大鄉村醫療衛生隊伍,完善鄉村醫生養老保障政策,加強城鄉醫院對口支援,提升鄉村醫療衛生信息化水平。
其中,在高質量建設縣域醫共體和拓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范圍方面,方案要求各地建立開放共享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醫學檢驗和消毒供應等中心,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全科、中醫、康復服務能力建設,恢復提升鄉鎮衛生院外科、婦產科等臨床服務能力,使其可以按照相關診療規范開展常規手術,允許符合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備案開展限制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允許具備人員資質和設備條件的村衛生室登記相應診療科目,并將符合規定的診療費用納入醫?;鹬Ц斗秶?。
在完善醫保支付政策方面,方案要求各地提高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年度支付限額,達到個人繳費標準的2倍左右;逐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通門診統籌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至70%左右;取消對醫共體內單一醫療機構實行總額付費,逐步提高縣域內醫?;鹩糜卩l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行居民醫保門診統籌按人頭付費。
在推進實施分級診療制度方面,方案要求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載體,推進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基層首診、雙向轉診;與家庭醫生簽約的參保對象選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首診,并通過簽約家庭醫生縣域內轉診(含上轉和下轉)的,報銷比例在原基礎上適當提高;將居民醫保當年個人繳費的7.5%用于支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
在強化投入責任方面,方案要求落實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主體責任,將政府辦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足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地方政府新增財力和衛生健康基本建設投資增量向鄉村醫療衛生領域傾斜;將符合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納入政府債券、土地出讓金支持范圍,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嚴格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足額落實村衛生室基本運行經費補助。
在完善保障激勵機制和職稱晉升傾斜政策方面,方案要求各地嚴格落實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公益一類財政保障政策和“兩個允許”要求,在獎勵性績效工資中設立全科醫生崗位津貼;在鄉鎮衛生院增設護理類基層高級職稱,允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直接聘任考試、評審通過的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
在盤活用好縣域編制資源和壯大鄉村醫療衛生隊伍方面,方案要求各地盤活用好存量編制,對取得醫學類本科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衛生專業技術職稱的在崗編外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簡化程序、優先聘用;推行縣管鄉用、鄉聘村用,繼續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工程和大學生村醫招聘專項計劃、大學生村醫訂單定向培養計劃、在崗優秀村醫校園培訓計劃,積極組織執業(助理)醫師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支持在崗鄉村醫生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在完善鄉村醫生養老保障政策方面,方案要求將符合規定條件且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簽訂勞動合同,按照有關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縣級財政按規定予以補助;對年滿65周歲且財政未補助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鄉村醫生按規定落實老年鄉村醫生生活補助政策;嚴格落實鄉村醫生到齡退出和考核不合格退出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到齡退出鄉村醫生備案開辦個體診所。
方案還要求加強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將指導基層、下沉服務、接收基層醫務人員免費進修作為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基本職責,建立健全城市三級醫院包縣、二級醫院包鄉、鄉鎮衛生院包村工作機制,通過駐點幫扶、巡診幫扶,實現對口支援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全覆蓋、村級巡診或派駐服務全覆蓋。
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門壓實主體責任,加強協同配合,強化考核督導,堅持強化醫療衛生資源縣域統籌,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堅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到2025年,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素質和結構明顯優化,智能化、數字化應用全面普及,中醫藥服務全面覆蓋,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顯著提升,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能力不斷增強,鄉村醫療衛生體系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基本健全,分級診療格局初步形成。(記者 馮金燦)